牙菌斑是口腔中细菌在牙齿表面形成的薄膜,这些细菌会分解食物残渣,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表面。而牙结石则是牙菌斑逐渐矿化后形成的坚硬物质,它会持续刺激牙周组织,并压迫牙龈,影响血液循环。长期不洗牙,牙齿的健康状态将受到严重的挑战,从专业的角度来看,长期不洗牙对牙齿来说,无疑是“受害”而非“受益”。
长期不洗牙会增加哪些风险?
1、口臭问题
长期不洗牙,牙菌斑和牙结石会在牙齿表面积累。这些物质中包含大量的细菌,细菌会产生挥发性硫化物等异味物质,导致口臭。口臭不仅影响个人形象,还可能影响社交和心理健康。
2、龋齿问题
口腔细菌繁殖产生的酸性物质会腐蚀牙齿表面,导致牙釉质和牙本质受损,形成龋齿。龋齿是一种常见的牙齿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牙齿疼痛、脱落等严重后果。据统计,龋齿是全球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发病率高达60%~90%。
3、牙周炎问题
牙周炎是由牙周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疼痛等症状。如果长时间不洗牙,牙菌斑和牙结石会不断刺激牙周组织,导致牙周组织发炎、肿胀、出血。长期下来,牙周组织会逐渐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甚至脱落。牙周炎是导致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4、牙齿松动和脱落问题
长期不洗牙导致的牙菌斑和牙结石积累会破坏牙周组织,导致牙槽骨吸收和牙根面暴露。这会使牙齿变得松动,甚至脱落。牙齿的松动和脱落不仅影响咀嚼功能,还可能导致面部变形等问题。
多久洗一次牙比较好?
洗牙的频率确实需要根据个体条件来确定,以下是根据不同口腔情况的建议的洗牙频率:
1、一般推荐频率:
每6个月洗一次牙:这是最常见的洗牙频率,适用于大多数人。定期每半年洗一次牙有助于保持口腔健康,预防牙菌斑和牙结石的形成,减少龋齿和牙周疾病的风险。
2、特定人群推荐频率:
每4个月洗一次牙:适用于具有较高牙菌斑形成和牙石堆积风险的人群,如吸烟者、患有糖尿病等。这些人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洗牙来更好地控制口腔健康。
每3个月洗一次牙:适用于高风险群体,如患有牙周病的患者、牙周手术后的康复期患者、易发生牙龈出血的人等。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口腔炎症和感染的发生。
3、个人条件决定频率:
如果牙周条件和口腔卫生情况比较好,且日常生活中对牙齿的清洁工作做得较好,少有牙石,可以选择每年洗1~2次牙。
如果牙周条件和口腔卫生情况比较差,如存在抽烟、喝酒、刷牙不规律、刷牙不规范等不良习惯,牙石生长较快,建议增加洗牙频次,可能需要每3个月洗一次牙。
洗牙后的注意事项
洗牙后应注意避免吃冷、热、酸、甜等刺激性食物,尽量少吃或不吃过硬的食物。
洗牙后一周内不要使用牙线、牙签等工具,以免出现意外出血。
定期进行复查,以保持口腔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定期洗牙外,我们还应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包括每天早晚刷牙两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两分钟;使用牙线或牙缝刷等工具清洁牙齿缝隙;少吃油腻和含糖量高的食物;定期更换牙刷和牙膏等。此外,如果发现牙齿有疼痛、松动、龋坏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