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深秋的开始,此时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增大,自然界的阳气渐退,阴气渐生。在中医养生理念中,顺应节气变化,调整生活习惯,对于维护身心健康至关重要。针对寒露节气的特点,北京崇文门中医医院提醒大家要牢记“三要三不要”的养生原则,以增强体质,抵御寒冷,预防疾病。
寒露·三要
一要:温补脾胃
寒露时节,天气转凉,人体易受寒气侵袭,脾胃功能易受影响。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此时宜食用一些温补脾胃的食物,如红枣、山药、南瓜、小米等,这些食物既能暖身,又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强身体抵抗力。
二要:润肺去燥
秋季干燥,寒露后更为明显,人体易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此时应多吃具有润肺去燥功效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蜂蜜等,这些食物能滋阴润燥,帮助身体保持水分平衡,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
三要:适时添衣
随着气温下降,适时增添衣物,尤其是保护好腰部、背部和足部不受寒,对于维护体内阳气、预防感冒等呼吸道疾病至关重要。中医强调“寒从脚下起”,因此,选择保暖性能好的鞋袜,晚上可用热水泡脚,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寒露·三不要
一不要:过度贪凉
尽管白天气温可能仍有暖意,但早晚温差大,不宜继续贪凉,如过度使用空调、风扇,或食用冷饮等,以免寒气入体,损伤脾胃,引发腹泻、腹痛等症状。
二不要:熬夜晚睡
秋季宜早睡早起,与鸡同鸣,顺应自然界的阳气收敛之势。熬夜不仅耗伤阴液,还影响肝胆排毒,长期以往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易患疾病。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养阴润燥,恢复体力。
三不要:情绪波动
秋季是情绪容易波动的季节,加之气温变化,人易感忧郁。中医认为,情志内伤可直接影响脏腑功能,导致气机不畅,疾病丛生。因此,保持平和的心态,适当参与户外活动,如散步、太极、瑜伽等,既能调节情绪,又能增强体质,是寒露时节养生的重要一环。
寒露节气养生,需遵循自然规律,通过合理的饮食、起居、情志调节,达到内外和谐,阴阳平衡的状态。记住“三要三不要”,让我们在这个深秋时节,以更加健康的姿态迎接每一个清晨与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