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万物复苏,大地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这一时期气候多变,湿气渐盛,各种病毒、细菌也易传播,给人们的健康带来诸多挑战。北京崇文门中医医院提醒大家,清明养生需遵循四要诀——防春瘟、防过敏、慎食发物、多养肝。
防春瘟,增强抵抗力
春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流感、流脑、百日咳、麻疹、白喉、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时有发生。清明前后,天气乍暖还寒,人们若不注意保暖和锻炼身体,很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
预防春瘟,要注意居室通风,尽量少去人多的地方,减少感染的机会。天气干燥时,可使用加湿器或在卧室里放盆水,保持室内湿度在50% - 60%。同时,要多吃水果、多喝水,少吃煎炒油炸的食物和虾、羊肉、狗肉等热性食物。适当进行锻炼,如散步、打太极、八段锦等,增强自身抵抗力。
流行性腮腺炎在春季容易传播,其潜伏期为7 - 14天,患者会出现全身疲倦、口渴、烦躁不安、高热等症状,耳垂周围会红肿疼痛。该病通过唾液飞沫传播,要减少孩子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居室常开窗通风,患者需隔离3周,饮食清淡,每天用2%盐水漱口。
防过敏,远离过敏原
清明时节,草木吐绿、百花竞放,空气中飘散的各种致敏花粉增多,加之春天风沙、扬尘天气较多,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增加,容易引发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有鼻痒、阵发性喷嚏、流清涕、鼻塞,还可能伴有眼痒、流泪、眼红和灼热感等眼部症状。对花粉及植物过敏者尽量不要去公园或植物园,如一定要外出,应减少与花粉的接触,最好戴上口罩,并选择中午和下午以外的时间出行。
从中医角度讲,正气不足、抵抗力差是过敏性疾病的根本原因,春天风邪肆虐,夹寒夹湿夹热侵入人体引发过敏。因此,要调整生活方式,远离过敏原,改善体质,扶助正气,补益肺脾之气,做到未病先防。
慎食发物,避免疾病加重
发物是指富于营养或有刺激性,特别容易诱发某些疾病(尤其是旧病宿疾)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
清明时节,人体阳气多动,向外疏发,内外阴阳平衡不稳定,气血运行波动较大,稍有不当会导致心血管、消化、呼吸等系统的疾病。
在这个季节,支气管哮喘、皮肤病、冠心病等疾病常有加重,如再食用不当的“发物”,可能导致疾病加重。常见的发物有带鱼、黄鱼、鲳鱼、蚌肉、虾、螃蟹等水产品,公鸡肉、鸡头、猪头肉、鹅肉、鸡翅、鸡爪、驴肉、獐肉、牛肉、羊肉、狗肉等禽畜类。发物是动风生痰、发毒助火之品,此时食用易诱发或加重某些疾病,应慎食。
多养肝,保持心情舒畅
中医认为,“春与肝相应”,清明时节体内肝气最旺盛,肝木旺则容易克脾,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还会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清明也是养肝的好时机,如果肝的功能正常,人体气机就会通畅,气血就会调和,各个脏腑的功能也会正常。因此,清明时应多食枸杞、大枣、豆制品、动物血、银耳等对肝脏有益的食物,滋补肝之不足或预防肝脏功能下降。
清明养生,关乎身体健康。大家要牢记防春瘟、防过敏、慎食发物、多养肝这四要诀,顺应自然规律,调整生活方式,以健康的体魄享受美好的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