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规体检中,不少人会被查出心肌缺血这一情况。心肌缺血意味着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供氧不足,心肌能量代谢出现异常,长期发展可能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因此,体检发现心肌缺血后,养成以下 4 个护心习惯至关重要。
合理饮食,为心脏“减负”
饮食是影响心脏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心肌缺血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 5 克以内,减少咸菜、腌肉等高盐食物的摄取,避免因钠摄入过多引发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同时,严格控制脂肪摄入,少吃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多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深海鱼、坚果,有助于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也必不可少,全谷物、蔬菜、水果等都是良好的膳食纤维来源。它们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固醇吸收,稳定血糖水平。例如,早餐可以用燕麦粥代替白米粥,午餐和晚餐多搭配一些绿叶蔬菜和菌菇类食物,既能保证营养均衡,又对心脏有益。
适度运动,增强心脏“活力”
适当的运动能改善心肌的供血和供氧能力,增强心脏功能。但心肌缺血患者运动需谨慎,要选择适合自身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有氧运动是首选,像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散步时,保持每分钟 100 - 120 步的速度,每次持续 30 分钟左右,每周进行 5 次,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的耐受力。
运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身体反应,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头晕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休息。运动前做好热身活动,运动后进行适当拉伸,防止运动损伤。随着身体适应能力的增强,可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但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规律作息,给心脏“充电”
熬夜、作息不规律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导致血压波动、心率失常等问题,加重心肌缺血症状。患者应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每天保证 7 - 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晚上尽量在 11 点前入睡,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饮用浓茶或咖啡等刺激性饮品。
午休时间也可适当小憩 20 - 30 分钟,让心脏在忙碌的工作中得到片刻休息,恢复活力。长期坚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稳定内分泌系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心态平和,为心脏“护航”
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中,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加重心肌缺血。患者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当遇到压力或烦恼时,可通过与家人朋友倾诉、听音乐、进行冥想等方式来缓解情绪。
培养兴趣爱好也是保持良好心态的有效途径,如绘画、书法、摄影等,能让人专注于当下,忘却烦恼,减轻心理负担。只有保持平和的心态,心脏才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正常工作,为身体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