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丨白露养生防“秋凉”,滋阴润肺、防秋燥

时间添加时间::2025-09-07 看阅读量:198

白露,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标志着孟秋向仲秋的过渡。此时昼夜温差显著增大,空气湿度逐渐降低,秋燥与秋凉交织,成为养生防病的关键时期。中医认为,白露时节人体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养生需顺应自然规律,北京崇文门中医医院提醒:此时节,应以“防秋凉、滋阴润肺、防秋燥”为核心,通过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多维度调养,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

防秋凉:保暖护阳,避免寒邪入侵

白露后,早晚温差可达10℃以上,民间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谚语,强调此时需及时添衣保暖。重点保护腹部、背部、关节及足部:腹部受凉易引发腹泻,背部受寒可能导致咳嗽,关节受凉可能诱发风湿疼痛,足部受凉则易使寒气上侵。建议选择棉麻材质衣物,透气吸汗,避免出汗后受凉;体弱者夜间可佩戴薄围巾护颈,或穿长袜保护脚踝。此外,撤下凉席,换上薄被,夜间关窗防风,避免寒邪乘虚而入。

滋阴润肺:饮食调养,润燥生津

秋燥易伤肺阴,出现口干、咽干、鼻干、皮肤干燥等症状。饮食需遵循“减辛增酸”原则,减少生姜、辣椒等辛辣食物,增加百合、银耳、梨、蜂蜜等白色食物,以及乌梅、山楂等酸味食物,以收敛肺气、滋阴润燥。推荐食疗方:

雪梨炖百合:雪梨1个去皮切块,与干百合10克、冰糖适量同炖,润肺止咳。

莲子银耳羹:银耳1朵泡发撕小朵,与莲子20克、枸杞10粒同煮,加冰糖调味,养阴润燥。

山药炖排骨:山药500克去皮切段,与排骨300克同炖,健脾益胃,改善秋季乏力。

脾胃虚弱者可将梨蒸熟后食用,或加入红枣、生姜温中散寒;过敏体质者慎食海鲜、芒果等发物。

防秋燥:内外兼修,缓解干燥不适

除饮食调养外,还需从生活细节入手防秋燥:

增加水分摄入: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以温开水或蜂蜜水为宜,避免冷饮刺激肠胃。

皮肤保湿:选择温和的保湿护肤品,干性皮肤用滋润型面霜,油性皮肤用清爽型乳液;洗脸水温控制在30—32℃,避免过高水温带走皮肤水分。

环境加湿:卧室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绿植,保持湿度在50%—60%,缓解咽干、鼻干症状。

运动与情志:动静结合,调畅身心

白露后气候宜人,适合运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耗伤津液。推荐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柔缓运动,以身体微汗为宜,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更换干衣物。情志方面,秋季易生悲忧情绪,可通过登山赏菊、琴棋书画、亲友聚会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保持心情舒畅。阳光充足时多晒太阳,促进血清素分泌,缓解抑郁情绪。

特殊人群养生要点

老年人:注意足部保暖,每晚用40℃温水泡脚15—20分钟,按摩涌泉穴补肾气;晨练时间不宜过早,避免晨雾中锻炼。

慢性病患者: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预防呼吸道与肠胃疾病;过敏体质者远离花粉、尘螨等过敏原。

儿童:避免“秋冻”过度,及时添衣;饮食清淡,少食生冷瓜果,预防腹泻。

白露养生需顺应自然规律,从细节入手,防秋凉、滋阴润肺、防秋燥,通过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的综合调养,安然度过“多事之秋”,为冬季健康储备能量。

相关推荐Related to recommend

夜尿频繁别忽视?可能是这3种前列腺问题
眼睛出现这些症状,需警惕白内障
晨起眼皮浮肿?警惕这3种甲减信号
首页 拨打电话 在线咨询 在线预约 路线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