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至秋意浓,养生重在防寒防燥、润肺益胃

时间添加时间::2025-10-08 看阅读量:169

当清晨的露珠在草叶上凝结成晶莹的珠串,当早晚的凉风送来丝丝桂香,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气,不仅是昼夜温差加大的转折点,更是中医养生中"养收之道"的关键期。北京崇文门中医医院专家提醒:此时养生需把握"防寒防燥、润肺益胃"八字要诀,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

防寒保暖

寒露后,民间有"寒露身不露"的古训。此时寒气渐重,若仍穿露脐装、短裤,寒邪易通过神阙穴(肚脐)、命门穴(腰部)侵入体内,引发感冒、腹泻等问题。建议早晚备一件薄外套,尤其注意保护颈部(大椎穴)、脚踝(三阴交穴)等气血交汇处。睡前用40℃温水泡脚15分钟,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又能通过足底涌泉穴引火下行,改善手脚冰凉。

润燥养肺

秋季主气为燥,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干燥的空气易损伤呼吸道黏膜,出现干咳、咽痒、皮肤干裂等症状。日常饮食可多选择白色食物:银耳熬成胶质浓稠的羹,能滋阴润肺;雪梨切块与百合同煮,既清甜又解燥;杏仁、芝麻等种子类食物富含油脂,可润肠通便。室内可使用加湿器保持40%-60%湿度,避免长时间处于空调房。

益胃健脾

经过夏季冷饮冰食的"考验",脾胃功能普遍减弱。寒露时节宜遵循"晨起食粥"的古法,小米南瓜粥健脾和胃,山药红枣粥补气养血。进食时注意细嚼慢咽,每口食物咀嚼20-30次,让唾液中的淀粉酶充分分解食物。晚餐可选择南瓜、红薯等根茎类蔬菜,搭配少量优质蛋白如鱼肉、豆腐,既易消化又营养均衡。

起居有常

《黄帝内经》云:"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建议每晚22:30前入睡,清晨6-7点起床,顺应阳气收敛的特性。白天可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度,避免大汗淋漓耗伤津液。情绪上保持"容平"状态,既不过分激动,也不郁郁寡欢,可通过书法、品茶等雅事平心静气。

寒露是自然界从盛转衰的过渡,也是人体调整状态的黄金期。北京崇文门中医医院提醒,养生不是刻意的补养,而是顺应天时的智慧选择,当我们根据节气变化调整衣食住行,便是在与自然达成最和谐的对话。这个秋天,不妨从一杯温热的蜂蜜水开始,让身体在润泽中完成季节的转换,以饱满的状态迎接冬日的到来。

相关推荐Related to recommend

秋吃“白”,病不来!这5种白色食物便宜又养肺
寒露至秋意浓,养生重在防寒防燥、润肺益胃
晨起后这四个信号暗示血脂超标!快看看你中招了没?
首页 拨打电话 在线咨询 在线预约 路线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