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翻身房子都在转,可能是耳朵里的小石头“离家出走”了,这里所说的“小石头”,在医学上被称为耳石(或称耳石颗粒、耳砂),它们位于内耳的一个结构——椭圆囊斑上,是维持人体平衡的重要部分。当这些耳石因某种原因脱落并误入半规管时,就会引发一种常见的眩晕疾病——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耳石症的症状与影响
耳石症的主要症状就是突发性的、与头位改变密切相关的眩晕。患者可能会在躺下、起床、翻身、低头或抬头等动作时,突然感到天旋地转,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旋转,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等自主神经症状。这种眩晕通常持续时间较短,从几秒到几分钟不等,但可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耳石为何会“离家出走”?
耳石脱落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耳石附着能力减弱,更容易脱落。
外伤:头部受到撞击或剧烈震动可能导致耳石脱落。
内耳疾病:如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等,可能引发耳石脱落。
耳部手术:如中耳手术、内耳手术等,可能损伤椭圆囊斑,导致耳石脱落。
长期卧床:长期卧床不动,内耳功能下降,也可能增加耳石脱落的风险。
如何应对耳石症?
面对耳石症,患者切勿硬扛,应及时就医,采取以下措施:
诊断: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但通常不是必需),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耳石症。
复位治疗:耳石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耳石复位,包括手法复位和机器复位。手法复位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一系列特定的头位变换动作,将脱落的耳石送回椭圆囊斑或使其在半规管内移动至不再引起眩晕的位置。机器复位则利用特定的设备辅助完成复位过程。
药物治疗:在复位治疗的同时,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药物,如抗眩晕药、镇静药、止吐药等,以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调整:患者在复位治疗后,应注意避免诱发眩晕的头位变化,如快速转头、低头等。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增强身体免疫力,有助于减少复发。
预防与复发管理
下几点可能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
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长时间卧床不动。
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注意头部安全,避免外伤。
积极治疗内耳疾病,如梅尼埃病等。
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听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