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地高温预警不断,医院急诊室里因中暑送医的患者明显增多,其中更是不乏确诊为热射病的病例。热射病作为最严重的中暑类型,一旦发病,死亡率极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这一“高温杀手”呢?
了解热射病,重视其危害
热射病并非普通中暑,它分为经典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经典型多见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如老人、儿童;劳力型则常发生在高温环境下高强度作业人群,如建筑工人、运动员。
发病机制:人体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环境,身体产热与散热失衡,体温迅速升高,超过40℃,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器官功能受损。
严重后果:热射病会引发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多种严重并发症,若不及时救治,死亡率可达50%以上,即便存活也可能留下严重后遗症。
日常预防,从细节做起
1. 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
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这一日间最热时段外出。如需外出,尽量选择阴凉处行走,缩短在户外停留时间。
户外工作者应遵循“做两头、歇中间”原则,适当增加休息次数,减轻劳动强度。
2. 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外出时佩戴宽边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穿轻薄、透气、浅色的衣物,减少紫外线吸收和热量积聚。
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如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以备不时之需。
3. 保持室内凉爽通风
合理使用空调、风扇等降温设备,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6℃ - 28℃为宜,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引发身体不适。
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可在室内放置水盆或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缓解高温干燥带来的不适。
4. 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应定时定量饮水,每天饮水量不少于1500 - 2000毫升。
大量出汗后,可适当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补充身体流失的电解质。避免饮用含酒精、咖啡因或高糖饮料,以免加重身体脱水。
5. 关注特殊人群健康
老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身体抵抗力较弱,对高温耐受能力差,要给予更多关注和照顾。
提醒他们尽量减少外出,注意室内通风降温,保证充足睡眠和合理饮食。如出现头晕、乏力、恶心等中暑先兆症状,应及时就医。